党建故事1:一场跨城生死营救
讲述人: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监护室党支部书记 黄晓波
作为外科ICU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见证了许多生死一线间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感人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也是支撑我前进的源动力。而今年年初的一场跨城生死营救,在我心中更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场生死营救是由我们外科ICU的品牌团队,ECMO技术(体外膜肺支持技术)小分队完成的。这个小分队有个略带喜感的名字—— “小强战队”, 之所以会有这么个名字,原因是这支队伍有“两强”, 一是强烈的奉献精神,二是强大的技术实力。“小强战队”秉持的八字方针是随叫随到、冲锋在前,这是因为整支队伍全部由共产党员组成,这八字方针将时刻提醒队员们,作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承诺。
时间回到到今年年初。1月14日晚10点20分,我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患者因食道破裂、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生命危在旦夕!需要尽快采用ECMO技术建立体外肺功能支持,并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要知道,在这之前,四川还从未有过城际ECMO安置和转运的先例,要想成功,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来不及多想,我立刻向ECMO技术小分队下达了紧急指令。
此时,隆冬的成都夜色沉沉,寒气逼人。但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的ECMO技术小分队成员,不论是夜休在外的、还是下白班离开医院的,均在半个小时内赶回了医院而毫无怨言!我们年轻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医生卢森、护士长曾斌、护士张文婷在二线医师黎嘉嘉的带领下迅速进入了备战状态,针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积极准备所需医疗物品和器材。
凌晨12点,ECMO技术小分队带上全套装备向内江进发,一场“生死时速”战役开始了!到达内江后,队员们克服全身的疲惫感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从严密评估患者病情到操作前准备、从穿刺置管到仪器成功安装运行,仅花了2个小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救治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这仅仅是战役的开始:两百公里的路程,大雾天气,救护车上有限的空间、抢救药物和器材,患者危重的病情,未知的病房、电梯尺寸,这一切都使得转运风险大大提高,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为确保转运不出丝毫差错,小分队就转运的各个环节与步骤均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设计。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小分队成员按照图示安排定人定位、各司其职,严密监护在患者四周。在小分队成员严格细心的照看下,救护车搭载着患者一路呼啸向成都飞驰而去。
15日上午10点10分,患者顺利到达我院并安置妥当。此时,小分队成员已经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而米粒未进,来不及歇口气,大家又继续投入到了后续的救治当中:严格保护性隔离,专人护理,尽一切努力来预防ECMO技术的并发症……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运工作。
回顾整个转运过程,可以称得上十万火急、惊心动魄!但是我们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却能在巨大的压力下,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整个营救活动中,以精湛的技术圆满完成任务,这样的工作状态并不是偶然的。众所周知,ICU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与死神进行较量,去争夺那一分一秒的时间。在这样特殊的“拉力赛”中,只有具备强烈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才能冲锋在前,不负使命。因此,对于这场出色的跨城生死营救,我既自豪又振奋但并不觉得意外——百炼成钢,接受过千百次焠炼的四川省医ICU人、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同志,早已经是坚强的生命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