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省医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人文省医医护手记详细

当你面对生与死

发布时间:2025-09-12 09:06本文来源: 宣传统战部

编者语:

生命的陨落,有的像时光的沙漏,缓慢却不可逆转;有的如暴风骤雨中飘摇的烛火,迅疾得连灰烬也无处寻。当面对生与死,医务工作者与普通民众有什么不同?

也许唯有经历过,才能更深地去思考。本期作者以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悟。也愿我们所有医务工作者都能牢记初心,在生命的暗礁旁,点亮一盏灯,守护它的尊严与温度。


《当你面对生与死》

那封感谢信静静躺在桌角,粉红色的信封在消毒水气味弥漫的医生值班室里显得格外温暖。作为刚进入临床第二个月的规培医生,我管理的病人刚刚在凌晨五点停止了呼吸。抢救时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还在耳畔回响,而家属却送来了这封措辞真挚的感谢信。

打开信封的瞬间,我的手指微微颤抖。信纸上是家属工整的字迹,感谢我在他们最无助时刻给予的每一分关怀,让她的父亲走得有尊严。而我,却又仿佛在泪光中看见10年前那个守在母亲病床前的小男孩,握着母亲逐渐冰凉的手,却无人能够给一个明确的答案。

母亲患的是小柳原田综合征,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中国她是第三位罹患此病的人。年少的我还不懂什么是小柳原田综合征,只是看到母亲的视力日渐减弱,跑遍各大医院也只是换来医生的摇头。在那时,罕见病几乎等同于绝望。我记得主治医师疲惫而无奈的眼神,记得他最后一次尝试新方案时的凝重表情——与我们今天抢救患者时的眼神一样。

医学教科书不会告诉你,当所有指标都在恶化,当最新的指南方案都已尝试无效时,医生该如何面对患者和家属。但这些夜晚,我忽然明白: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相伴。

这位去世的患者和我的母亲,他们得的病不同,却都面临人类医学的边界。作为医生,我们时常要接受努力的徒劳,接受知识与技术的局限。然而家属感谢的并非结果,而是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刻,有人愿意与之共同面对未知的恐惧。

查房时,我注意到患者女儿总会拉着他的手;输液时,我知道他喜欢将窗帘拉开一道缝让阳光照进来;疼痛发作时,他习惯紧紧抓住床栏而非呼救。这些微不足道的了解,构成了家属感谢的“关怀与尊重”。

或许,我选择学医的潜意识里,一直渴望填补10年前心中的无助与疑问。而今站在医学的另一端,我终于明白:医生治愈疾病,但更重要的或许是疗愈心灵。无论是当年失去母亲的小男孩,还是今天收到感谢信的年轻医生,都在学习如何与生命的无常共处。

这封感谢信我会永远珍藏。它提醒着我——当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还可以守护它的尊严与温度。每一个生命离去时留下的空白,都在诉说着生之珍贵与医者责任之重。而我将带着这份重量,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作者:欧蓝璘(规培医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当你面对生与死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