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脊梁
编者语:以文字以表达观点,文字来记录感动,已然成为了当下一种“奢侈”,真实的谦逊,有料的思考、精神的感动,不一定是有趣的表达,但这些足够真诚、足够温暖,足够让同行者感受到力量。请大家品读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一位行政工作人员的作品。
《 仁爱脊梁 》
2008年初夏,空气凝滞着大地的震颤与消毒水的涩重。学生时代最后的暑假,我在省医院忙碌的漩涡中沉浮,脚步不停地穿梭在省医院各科室之间,逐一核对、登记全院收治的汶川地震伤员信息。窗外,救护车凄厉的鸣笛仿佛永无止歇。表格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一个都带着伤痛的余温,是我必须严谨、准确捕捉的鲜活生命印记,此刻却沉重如震后大地渗出的血珠。一个八岁女孩的信息灼痛视线:“右下肢截肢术后,父母下落不明。”指尖在“紧急联系人”栏悬停、徒劳地描摹,终只留一片刺目的空白。油墨仿佛凝成冰冷铅块,沉甸甸压在指端。那一刻,省医院这庞大机器的轰鸣,第一次让我触摸到“仁爱”的骨骼——它并非虚幻光环,而是省医人以血肉之躯,在废墟之上与死神抢夺生命、托举希望的厚重脊梁。那空白的联系人栏,是灾难烙下的冰冷问号,而省医人沉默的坚守,便是用救死扶伤的行动书写的滚烫答案,在绝望的悬崖边,筑起第一道生命的屏障。
(手绘:四川省人民医院 王瑜)
十几年后,那消毒水的气息裹挟着更凛冽的风暴席卷而来。2020年初,疫情如无声雪崩。在为援鄂医疗队送行的现场,一幕令人窒息的画面凝固了时间:无影灯冰冷的光线下,护理部主任手持剪刀,沉默地、近乎仪式般地,剪去一位年轻护士精心养护多年的如瀑长发。发丝委地,无声似折翼。与我预想的悲恸不同,护士神情澄澈,目光坚定,嘴角甚至噙着一丝迎接挑战的坦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剪刀开合的“咔嚓”声在寂静中回荡,每一剪都像落在所有人心坎。院长低沉的声音在队伍前响起,字字如凿:“一个不少,都给我活着回来!”这裹挟着消毒水锐气的誓言,瞬间洞穿了记忆深处那小女孩空白的联系人栏——原来这“仁爱”的脊梁,竟是由如此决绝的割舍与无畏的担当铸就。剪落的青丝,是战士卸下的柔甲;那澄澈的目光,是以生命赴使命、用担当筑长城的无声宣言。他们奔赴的,不仅是疫魔肆虐的险境,更是用血肉之躯在未知深渊前,为无数摇摇欲坠的生命,撑起一片不塌的天空,这,是救死扶伤天职在极限挑战下的铮铮回响。
又一年,一份来自遥远西非的日记,深深叩击心弦。那是省医院一位援佛得角医疗队员,写给未能亲手迎接的孩子的家书。寒冬时节,身为妇产科医生的他,轻抚爱人腹中未出世的生命,毅然踏上远征西非海岛的征途。抵达仅三日,他的小天使便提前降临人间。这位迎接过无数新生的医生父亲,却错过了骨肉的第一声啼哭、第一步蹒跚、第一声“爸爸”。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分离,是心底永不弥合的烙印。然而,在万里之外的佛得角,他经历了同样珍贵的“第一次”:第一次代表国家远征,第一次在语言不通的异乡独立托起生命的重量,第一次在简陋的手术室中为非洲母亲燃起新生的希望。他将重重困难与未知风险置之度外,手术台上专注如磐石,思念煎熬中坚守如礁。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便是援外医生的价值……默默奉献,孜孜耕耘……但求问心无愧,不负祖国,不负人民,不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誓言!”当他在海角天涯,隔着万里星河,向咿呀学语的孩子送出第一个生日祝福时,那份深藏的思念与无悔的担当,如同最纯净的星光,瞬间照亮了我心中“仁爱”的疆域——它早已超越了血缘的藩篱,在“舍小家,为大家”的壮阔选择中,升华为一种无分肤色、跨越国界的生命大爱。那份未能亲手剪断脐带的遗憾,那份血脉相连却远隔万里的牵挂,在此刻升华,化作了连接人类健康的坚韧血脉,将省医的仁爱之光,深深扎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土壤。这是救死扶伤天职在异域的延伸,是公益担当精神的全球践行,更是仁爱无疆魂魄的壮丽升华。
从2008年信息表上流淌的悲怆与空白,到2020年送行现场那洒脱飘落的决绝青丝,再到这封穿越重洋、浸透家国大爱的援非家书,脉络豁然贯通。所谓“省医·仁爱之光”,从来不是高悬的道德神话。它是在大地痉挛时,省医人用血肉之躯撑起的那方不塌的天空;是未知疫魔前,剪断青丝时目光里流淌的无畏担当;更是万里征途上,将对幼女的小爱淬炼成守护人类生命的仁爱无疆。这光,是省医的仁爱脊梁——它以救死扶伤为根基,以公益担当为筋骨,以仁爱无疆为魂魄。它起于危难时的无声托付,成于深渊前的毅然坚守,最终在生命的悬崖边,以沉默而磅礴的力量,托举起摇摇欲坠的希望,绽放出穿透阴霾的辉光。它无需喧嚣,其存在本身便是对生命尊严最庄严的宣告。这,便是深植于省医血脉、在命运裂隙处倔强挺立、于无声处托举生命、辉耀人间的——仁爱脊梁!
作者:四川省人民医院 田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