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省医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人文省医医护手记详细

那次查房,恩师教我看见“病历”之外的“人”

发布时间:2025-11-21 17:20本文来源: 宣传统战部

编者语:在医院长长的走廊里,我们常常追逐着最新的技术与精准的数据,却有时会忘记,医学最温暖的底色,始终是对人的关怀。今天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位年轻医生成长中最关键的一课——她的老师教会她从关注指标,到关怀患者本身。这盏被师者点亮的温暖灯火,不仅照亮了她的从医之路,也让我们相信,最好的药方,永远是医术与仁心的结合。愿这份触动,也能温暖正在阅读的你。


【 那次查房,恩师教我看见“病历”之外的“人”

每当我沿着省医院长长的走廊走向病房时,时常会想起自己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衣服宽大得有些不自在,内心却充盈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白衣的重量:它凝聚着前辈们无私教诲的心血、也凝聚着患者的信赖与期盼。在省医院规培的这一年,我从一个连写病历都忐忑的新手,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收治病人的规二学员。我能快速成长,源于一次消化内科平常的查房,我的恩师邱春华老师教会我——如何看见“病历”之外那个完整的“人”。

那是一个普通的上午,邱老师照例带领我们查房。我们停在了一位六十多岁,“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床旁。老人家蜷缩着,面色晦暗,眼神里有一种被病痛长期磨蚀后的空洞。按照惯常流程,我迅速在脑海里调出她的病历数据,准备像前几次那样流畅地汇报。

然而,邱老师并没有立刻询问指标。她走到床边,微微俯下身,用温和的四川话问道:“今早感觉咋样?夜里睡得好点没?外面的施工声音还吵不吵到你?”老人家愣了一下,眼里的空洞似乎被吹开了一丝缝隙。她小声地抱怨了几句夜间的嘈杂失眠,又说起隔壁床家属聊天影响休息。这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我从未记录在病程里,但邱老师却听得极其认真,频频点头,随后才转向我们要一些最近数据。

回到办公室复盘时,我原以为会是一场关于止血方案或腹水管理的深度探讨。但邱老师却拿起笔,在我的板子上画下了一个简单的人形框架,并说到:“我们每天追着指标跑,血常规、生化、影像报告,这些是疾病的‘地图’,很重要,但它们不是病人本身。”她在人形框架的头部写下“睡眠”“情绪”,在心脏位置写下“牵挂”,在腹部写下“腹胀带来的尊严感丧失”……“小邱啊,医学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生病的人。若是以病人彻夜难眠、内心焦虑来说,这能算治疗成功吗?”

邱老师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认知的锁。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心身医学门诊的老师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倾听患者絮叨,也明白了在全科感受到的“家的温暖”,其核心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的关怀。

我所熟练掌握的采血技巧、呼吸机使用,是医者重要的“技”,但若缺乏这种对“人”的深刻体察与共情,它们终究只是“没有灵魂”的操作。成长,就在这一瞬间悄然发生——我的医学观完成了从“治病的医学”到“救人的医学”的转变。

自那以后,在收治新病人时,我开始会留出几分钟,问问他们:您从哪儿来?住院了家里孩子谁照顾?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烦恼?这些看似“闲聊”的对话,却让我真正触碰到患者内心深处的声音。

生命因其独特性,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呵护与对待。每一次与患者相遇,都是生命与生命的深情交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共同描绘出独一无二的生命画卷。我倾听每一个生命背后的故事,更期望能为患者播撒希望的种子,助力他们重获新生!我依然常在省医院长长的走廊里穿梭,步伐坚定,愿自己也能成为这样一盏灯,用仁爱之光,照亮一隅。

全科规培生 邱友落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那次查房,恩师教我看见“病历”之外的“人”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