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仁爱之光】医患连心,无问西东!从英国到成都,此心安处是吾乡
01编者语
这是一封皮肤科患者父亲写来的感谢信,落款是骄傲的“成都父亲”。他深深以成都人为豪,他把儿子从英国奔波回国看诊称之为回家治病。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当大家囿于疾病,焦虑与无助悄然滋生时,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希望能够以专业为矛、以德行为盾,全力去治愈,给予你家的温暖。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谚语,今年以令人焦虑的方式叩响了我的家门。
8月,儿子右脚底出现两个不起眼的伤口。这个在常人不足道之的小问题,竟成了他长达100天的痛苦梦魇。儿子品学兼优,向来遇事理性冷静。作为欧洲某跨国公司的管培生,生病后他积极看医生,多次前往伦敦社区医院、足科诊所和综合医院治疗。然而病因一直未能查明,伤口也未得到处理,溃疡日益恶化。得知儿子病情一天天加重,我们心急如焚,一筹莫展。

无奈中,9月30日我们拿着儿子伤口的手机照片,走进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接诊的林新瑜主任医师神色凝重,“他的病情迁延,看目前状况,单一疗法效果欠佳,需要综合治疗,最好回国治疗!”现在回想,这句话当时就像划破迷雾的“光”。随后几天,开启了“打仗”般的日程:开假条、办请假、抢机票……
经欧洲、俄罗斯、蒙古的航线是最短途径,幸运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可以执飞这条航线。儿子已痛到行走困难,靠自己无法穿行候机楼。情急之中,我抱着试试的想法,向航空公司电话求助。很快得到回应——从伦敦机场值机起便安排轮椅,护送至成都天府机场。10小时航程,儿子起飞后,我们的心随着飞行轨迹一同起伏,飞行线路记录着我们的心路历经。10月5日15:30,飞机落地成都,当我在机场出口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轮椅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唯化作连声的“谢谢”。这轮椅,承载着机场服务的温暖和公民遇困的祖国担当。
一刻不敢耽误,我驱车直接到省医院皮肤科办理入院,那一刻,如释重负——把儿子交给了心中踏实的“托付”。作为“老成都”,我知道省医院皮肤科是由原皮肤科与省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合并,其多学科高效协作,在全球皮肤病领域有一席之地,是成都人的健康“守护者”。
此时,儿子的脚底溃疡周围已经红肿很厉害。当晚,管床的陈柏林医生按照医疗组此前讨论的既定方案实施了治疗。4天后查明病因:克雷伯杆菌感染,当即改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症下药,并配合专业的臭氧、湿敷、红光、高压氧舱、激光、换药等创面综合治疗。1周后炎症控制住了,首次清创;3周后再次清创、活检,为此还召开了病例讨论。省医院的查房体系非常有效,各科室配合治疗有机融合,根据伤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林新瑜、曹畅、陈柏林......我记不住全部医护人员的姓名,只知道皮肤内科、皮肤外科、激光科医生和护士们用科学的方案、精湛的医术、无比的耐心,日夜护理,儿子的脚底溃疡一天天缩小、变浅、收口、结痂,纠缠儿子100多天的两处溃疡终于彻底愈合,康复出院。
如今回想,仍心有余悸。入院时,因病情拖延,炎症严重、创面很大,院内会诊担心需要植皮,曾考虑转烧伤科。但最终在皮肤科的精心治疗下,没有转科、没有植皮,为他避免了太多、太多的伤痛。这次经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省医院在身边的幸福。
我谨以一个父亲最诚挚的心,感谢他们。是他们让儿子重新站立,再次迈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深造的课堂。再次感恩守护“健康中国”的白衣天使!
一位成都父亲
02编者语
无独有偶,近日神经内科收到来自一位英国患者的感谢信。这位英国帅大叔来蓉探亲期间,因突发脑血管疾病入住我院龙泉院区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被医护人员在忙碌中依然保持友善与温暖深深感动。康复出院之际,他写下感谢信,为医院的“高效且富有人文关怀”点赞。


英国患者约翰先生(化名)此次来蓉,本是探望在成都生活的家人。期间,他因“右侧视野缺损”至我院就诊,以“脑血管意外”收治入院。经过系统检查与评估,他被诊断为“左侧顶枕叶梗死伴出血转化”。神经内科张潇副主任医师、李韵主治医师为他制定了稳妥且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适时邀请神经外科、眼科会诊。在多专业的共同协作下,约翰先生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
住院期间,护理团队提供了细致入微的照顾。从专业的护理操作到日常的生活协助,她们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和温暖的肢体语言,耐心沟通、细致解释,悄然化解了约翰先生在异国他乡的病中焦虑。在医护团队共同努力下,约翰先生顺利康复。
出院后,约翰先生为医护人员给予的悉心照护送上了感谢信。他在信中提到,医院工作非常繁忙,但也非常高效。医护人员都很努力工作,并沉浸其中。他对我院的医疗技术表达了充分信任,并表示自己后续还会前来复诊。
这封感谢信,不仅是对神经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医院国际化服务水准与深厚人文关怀精神的生动诠释。它印证了即便语言与文化背景不同,真诚的关怀与专业的医术,永远是沟通心灵、促进康复的桥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