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白世界中描绘五彩人生——超声科侧记
超声科狭长的通道里,密密麻麻排满了等待检查的病人,一张张脸上写满了焦急;诊断室里异常安静,随着手上探头的移动,医生双眼紧盯住屏幕上不断变幻的图像,不放过丝毫的异样。
这就是超声医生,每天在不通风的暗室里,一坐就是一天。每台机器日均完成120-130人次的检查量。在超声医学的黑白世界里,他们用智慧、汗水、责任与奉献描绘出自己的五彩人生。
开拓进取,向专业发展
我院超声科前身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物理诊断科,2004年正式独立出来,在超声科前任主任岳林先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目前,超声科共有诊断室19间;专业医师43人,录入员26人,护士2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1人,中级15人,初级23人,形成了结构良好的人才梯队。
近几年来,超声科紧跟前沿,开拓进取,不断发展新业务、新技术。浅表器官超声、肝、肾肿瘤超声造影、四维输卵管超声造影、介入超声、肌骨超声、胃肠超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专业特色。为了不断向纵深发展,2013年,科室成立了造影、介入、妇科、产科、胃肠、肌骨、甲状腺、乳腺、浅表超声9个亚专业组。
超声医学较年轻但发展迅猛,涵盖各个学科。超声医师需要广泛掌握基本诊断技术适应临床,更要有某一方面的精与专站在学术前沿。科室尽力为年轻人搭建学习提高的平台,鼓励他们外出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并连续8年举办超声科学术年会,为医生们提供展示和提升自我的舞台。
在科室浓厚的学习氛围下,中青年人才茁壮成长,成为骨干力量。今年,罗俊医生在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全国青年人才基金考试选拔赛中以面试第一、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获得出国进修三个月的机会,目前正在意大利Busto Arsizio医院师从著名的Solbiati教授交流学习超声造影及介入超声。
服务临床,确保检查质量
面对每天巨大的工作量,如何保证检查质量是科室面临的首要问题。超声科建立了各级医师负责制、科内三级医师会诊制度和随访制度,成立病例追踪组,由高级职称医师带领,每月到病案科查阅前两月所有手术病例,登记临床诊断符合率和病理诊断符合率,重点记录漏诊、误诊病例。科室还设有专门的质量控制员,保存所有随访资料。
另外,通过晨会、专业英文学习、业务学习等多种形式,分享前沿信息,对追踪病例进行漏诊、误诊分析,专题讲座,以此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确保检查质量。
为滿足临床需求,科室每天派医生做床旁超声,随叫随到;今年还增设专人值守手术室,提供术中技术支持,给临床科室和患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超声科与眼科、颌面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中医科、风湿科、内分泌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临床及影像科室建立了广泛密切的合作关系,多次举办多学科研讨会及沟通协调会,了解各学科发展方向,共同解决疑难杂症,也找到了科研及课题方向,提高了临床及科研能力。
不断创新,提升专业影响力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一个优秀的超声科医生会充分重视每一个病例检查,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厚积薄发。
在岳林先主任和陈琴主任、卢漫副主任的带领下,超声科医生们形成了强烈的科研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科室现承担各项科研课题近20项。
近6年来,超声科每年定期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的超声造影和介入超声培训班,肌骨和胃肠超声学习班,临床、病理和影像专题研讨会,不仅锻炼了科室青年医师,也提高了科室和医院的影响力,岳林先、陈琴、卢漫、罗俊、蔡志清、周果、陈吉东等医师多次受邀到省外讲课。
截至目前,岳林先主任已带领科室医师完成了学术专著6部,约600万字10000幅图。4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部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实用胰腺疾病超声诊断》、《腹壁、腹膜、腹腔和腹膜后超声诊断》、《浅表器官超声造影诊断图谱》和《阴囊超声诊断-附睾丸超声造影图谱》国内尚无同类书籍。《实用浅表器官及软组织超声诊断》一书出版才4年,已经被出版社要求明年出第二版。《甲状腺超声诊断》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
“在超声科,永远只有一线医生,即便是享誉业内的大专家、大教授也不例外。不论是专家门诊、普通门诊还是会诊,你都必须亲自手执探头扫查出各种标准及非标准切面方可做出准确诊断。诊断结果是否准确更多依赖于个人操作手法及临床经验,这也是超声医生成长较缓慢的原因之一。”陈琴主任说。真相和谬论,相差毫厘。也许,这正是超声医学最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
采访手记:特殊的环境、紧张的节奏,从早到晚,看不见天空的颜色,他们的世界只有黑与白。长期固定的姿势,很多医生患上了肩周炎、腱鞘炎、颈椎病,但他们却没有放弃手中寻找疾病真相的探头。因为心中驻着对超声的热爱,对病人的关爱,这黑白的世界也变得格外绚丽动人。
(宣传部卿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