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衣下的负重人生——放射科介入室侧记
放射科介入室偏居医院门诊二楼的一个小角落里,门上醒目的防辐射标志让这里显得更加神秘。从当初鲜有人问津到如今“门庭若市”,这个不足200平米的小地方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带着满腹疑问,我推开这道门,走进我院放射介入医学30余年发展历史,见证了放射介入工作者们铅衣下的负重人生。
30年坎坷 铺就发展道路
介入放射学的概念诞生于1976年,是一门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治疗或采集组织学、细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明确诊断的学科,是与内、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技术之一。
我院放射介入技术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算是国内起步比较早的医院了,但当时都是由普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内外科的医生兼职做这项工作,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配备放射科专业人员,1周只有一两个病人。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90年代初,医院组建了完整的放射介入团队,包括3名医师、1名技师和1名护士。技术力量的跟进大大促进了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如今,这个发展到5名医师、2名技师和2名护士的团队,每个月的手术量已达300台左右,是刚成立时的30倍。
30倍,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据,却凝聚着介入工作者们几十年心血,它不仅仅代表着数量上的直线上升,也见证了专业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辛勤耕耘 铸就精湛技艺
一个优秀的放射介入医师不仅要具备放射影像学功底,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扎实的解剖学知识作支撑。医学讲求精益求精,这个“精”字在放射介入医师眼里具有更外重的分量,因为他们手中操作的是像头发丝一样细微的导丝,靠着手的精细动作捻转、推送,在导丝与导管间的相互运动中找到平衡点,在血管里穿梭、游走,到达治疗靶位。这不仅仅需要敏锐的手感,眼与手的协调也非常重要,一边操作一边盯着屏幕,稍有不慎就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为了把手术风险控制在最低,介入室副主任谢坪要求大家严格把好每个关口。每次手术前,医生们都要反复跟临床沟通,严格把握手术指针,认真进行术前评估;术后坚持随访。尽管人少、工作量非常大,但从不懈怠。由于大部分医师出身放射专业,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汲取临床知识,认真查看病历、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虚心向临床医师请教。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精湛技术赢得了众多临床科室的赞誉,也和许多专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开通急诊 抢救生命立竿见影
以往放射介入室一般只接收常规手术,急诊只是偶尔发生。随着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而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推崇,当大家遇到内外科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介入”这只手,因此急诊手术也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满足临床不断增长的需求,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今年起,介入室正式开通急诊,24小时为患者服务。尽管人手少,加班加点已成为科室常态,但大家都毫无怨言。一次,急诊外科收治一名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出血量非常大,胃镜下已无法止血,谢坪副主任会诊后立即行急诊手术,经脾、经肝栓塞胃冠状动脉,出血立即停止,顺利挽回病人生命,家属感激涕零。
密切合作 造就完美团队
一台成功的介入手术需要医、护、技三方的密切配合。在多次实战磨合中,他们已经非常的默契,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都能传达彼此的信息。由于工作任务重,年轻的同事主动承担起夜班急诊的工作,经常是连夜做了急诊,第二天仍然照常上班,他们笑称自己是铁打的兵。
为了能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必须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但是对于他们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团队来说,机会更是来之不易。有人出去学习就意味着他的工作必须由大家扛下来。尽管如此,大家却互相体谅,也格外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
除了在科室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外,放射介入室非常注重和临床科室的交流合作。他们甚至到临床去宣传、讲解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目前他们能开展的项目,让大家了解他们到底能做什么。现在,放射介入室已经和全院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建立了合作,真正成为了除内、外科外的第三大治疗手段。
凭着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团队精神,首例布-加综合征介入下下腔静脉开通及球囊扩张术、首例经皮门静脉栓塞术等多项新技术相继开展,不断填补着我院介入治疗史上的空白。在科研上,他们也勇敢迈出了第一步,今年成功申请到一项卫生厅科研项目。
压力之下才会滋生动力。每天穿着近20斤重的铅衣,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的他们肩负的又何止是区区20斤的铅衣?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希望,是重于泰山的生命!在这里,没有抱怨,没有后悔,有的只是坚定地负重前行。
采访手记:这是一个小小的团队,但他们所迸发出来的能量却不容小觑。记得采访时,顾露老师曾开玩笑似的问我,有没有觉得张天主任很显老?我矢口否认。她说,你看看,还不到50岁的人满脸都是皱纹,这是长期跟射线打交道的结果。我的心为之一沉。日常生活中大家格外注重辐射防护,而他们却选择跟射线打一辈子交道,无怨无悔。是的,射线可以夺走他们光鲜的容颜,却夺不走他们对医学事业的那份热忱。
宣传部 卿 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