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动生命的活力:陶剑虹
陶剑虹,我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从事心血管疾病治疗工作二十余年,擅长心脏病介入诊疗。现任中华医学会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起博与心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急症医学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脱下厚重的铅衣,陶剑虹主任狠狠地舒了一口气,连续几台手术下来,他感觉体力有一点透支。刚踏进病房,办公室门口已经围满了病人和家属,有等着他咨询手术情况的,有等着他调整用药的,还有等着他看病的。本以为可以休息一下,看来是不行了。于是强打精神,他一个个耐心地解释开来。这是很平常的一天,在心内科工作的20多年里,陶剑虹主任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他笑称自己就是一颗不知疲惫的心脏,只要踏进病房,就一刻也停不下来。
潜心钻研 苦练技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心脏病介入治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的治疗革命。我院于1991年正式成立了心血管病研究室,刚毕业两年的陶剑虹被选入这个团队。
对于这项陌生的高新技术,年轻的他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除了跟老师虚心学习,认真观摩手术,他还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最前沿的信息。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他深深地痴迷上了介入手术。这项技术不仅创伤小,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病还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下定决心熟练掌握这项技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每次手术前,他都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详细了解病史,查阅资料,以便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请教;手术后认真观察病情,不断总结。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陶剑虹迅速成长起来,当他正式有资格独立手术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心脏介入手术要求医生必须具备严谨的态度,灵敏的反应和强健的体魄。对医生来讲,术前仔细研究病情、讨论手术方式等功课必不可少,术中的灵敏反应也至关重要。因为手术当中有很多情况是预先无法估计的,很多病人临床表现都很相似,但是真正手术当中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采取合理的术式,灵活应对。在反复的操练中,陶剑虹练就了精湛的技术、胆大心细的性格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关爱病人 一丝不苟
在陶剑虹主任的心里,没有什么比病人更重要。干练、硬朗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细腻之心。他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减轻病人的痛苦。
曾经因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衰的患者胡爷爷于2008年9月做了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创口痊愈出院。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期间,患者先后五次因同一病因左侧起搏器囊袋感染而入院。由于反反复复的折腾,患者变得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医护人员都对他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他劈头盖脸训斥一顿。然而在这近两年反复住院的过程中,陶剑虹主任却默默地关心着患者,从体温监测、换药到伤口清创缝合等简单的医疗操作他都亲自执行,没有丝毫怨言,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可疑之处。
尽管工作繁忙,他总是不忘关注胡爷爷的病情变化,没有因为病人的抱怨和咄咄逼人而失去耐心,而是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用亲切而真诚的关爱努力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让他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陶剑虹还多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在四次清创手术效果仍不理想后,他积极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李学斌教授联系,将病人送往北大人民医院行起搏器电极导线拔除术。手术成功后胡爷爷回到心内科继续治疗,并于2011年7月14日顺利痊愈出院。出院时胡爷爷非常激动,他说对陶主任的感激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一面锦旗,一句谢谢包含了所有。
注重人才 甘为人梯
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但是仍然有很多难关需要去攻克。面对科室将来的发展,陶剑虹主任深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个心内科介入手术医生的成长周期至少需要3-5年。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的建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给年轻医生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陶剑虹主任总是主动承担起更多的临床工作;不管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平时的查房教学中,他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大家;坚持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他反复告诫年轻医生,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多看书,多学习,多向病人请教,只有基础牢靠,才能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陶剑虹以一颗对医学事业的无限虔诚之心泵动着无数人的生命活力。
李刚 卿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