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获国家级荣誉医师风采录:杨兴祥
杨兴祥 : 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人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常务委员。2020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先进个人”、2020年四川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2021年中国农工民主党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四川省第四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从医感言】
无论感染控制还是疫情防控,倘若只从经济效益上来考量,似乎是小概率事件、赔本买卖。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另一本经济账、民生账。感染科医生,搞好感染性疾病防治,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将坚守阵地,筑牢老百姓的健康盾牌。——杨兴祥医
【路历程业】
精于勤的医者表率
长期以来,杨兴祥始终不忘行医初心,勤勤恳恳躬耕在医学领域,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和持续血浆置换机治疗重症肝病;率先在医院开展超声引导弹射式秒钟肝穿术。
作为感染科主任,他除了自身的精湛医术外,还高度重视整个科室医疗水平提升和医疗安全工作,只要不出差,他一定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科室每天早上的交接班和每周四上午的疑难病例讨论现场,强调相关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与医务人员一起围绕疑难病例开展思维的碰撞、激烈的讨论、抽丝剥茧的分析。
对病人他有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耐心负责的专业精神。“发热待诊”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发热的原因有成百上千种,要根据蛛丝马迹才能找到真凶,2023年8月,杨兴祥诊室来了一位已经站立不稳的病人,不明原因高烧已持续一周多,多处就医不见好转,抗生素用到了顶配仍无济于事,患者及家属已近于绝望。一开始,杨兴祥也没有找到病因,但他并没有轻易放弃,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反反复复进行查体,最终发现患者大腿处有一个米粒大小的结痂,他立即警觉起来,可能是恙虫病!于是立即将患者收入院,检查证实了他的诊断,最后仅用二十多块钱的多西环素就解决了问题,患者感激不尽。
直面危险的抗疫先锋
面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高,工作压力大。从医几十年来,杨兴祥一直坚守在感染科工作,每次疫情总是冲在前面,从未退缩。
2003年非典防控,他因为工作突出被评选为先进个人。2009年成功阻击甲型H1N1流感。2020年新冠疫情,作为四川省专家组成员和医院专家组组长,他始终不惧危险,站在抗疫的最前线,奋战在发热门诊和救治病区。新冠疫情发生后,杨兴祥着手组建四川省人民医院应急隔离观察区,他带领感染科、呼吸、重症、急诊、神经内科等人员组成的医师团队和后勤团队,全力奋战36小时,于1月22日晚,完成医院隔离观察区改造和救治力量准备,1月23日开始收治疑似患者。对每一个患者,杨兴祥都要亲自去查看、诊治。作为应急隔离观察区的负责人,他坚守岗位20多天未休息,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每天接听100多个电话,深夜接听电话是家常便饭。一位疑似患者刚入院的时候非常紧张,多次到护士站要求立遗嘱,向家人交待后事。为了安抚病人情绪,杨兴祥专门去开导她,向她详细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让她渐渐镇定下来,积极配合治疗。
在三年抗疫期间,他既要管理好感染科的医疗工作,又要坚守医院发热门诊,还要参与省内新冠肺炎患者会诊,不仅以钢铁般的毅力坚持下来,而且还参与制定编写《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防控实施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实施方案》,成为全省医务人员最早认识了解病毒感染的实用手册,为全省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心系群众的大美医者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在感染科工作以来,杨兴祥无数次上高原,到山村,走基层,访一线,指导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无私地把自己的专业经验教授给一线的医务人员,为饱受疾病折磨的边远地区群众带去希望。2018年至今,杨兴祥先后近20次到凉山州等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培训、督导和技术指导、健康教育,行程3万余公里,走遍了凉山10多个县,举办现场培训班46期,培训学员9600余人次;他主编出版了《艾滋病防治一线医师手册》、《艾滋病防治科普知识》、《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52问》等书,赠送给一线防艾医务人员和患者,为他们带来了及时雨。他通过多种手段,随时指导当地解决实际问题,传播艾滋病诊疗新知识,推动当地艾滋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有效率均达到90%。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